翻页   夜间
百书楼 > 宋综:从秀才宰执天下,指鹿为马 > 第80章 殿试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百书楼] https://www.baishu6.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对于齐衡与盛明兰之间的事情。

    孙志高并不关心,此时,他的注意力重新放在了榜单上。

    想要看一看……

    这获得会试头甲的三人都是谁?

    章衡,窦卞,章??

    “嚯!”

    见到头甲三人的名讳之时,孙志高眉头一挑,几乎下意识就认为两人是兄弟了。

    可随机反应过来,乃是自己想多了。

    这千年龙虎榜上的兄弟太多,差点就让他形成思维习惯了。

    “欧阳旭?”

    “二甲,四十七名?”

    随着,接着往下看去,孙志高眉头就是微微一扬。

    对于谁成为会元,他其实并不是太过关心。

    之所以留在这里,就是想看看这欧阳旭是何成绩。

    二甲,四十七名?

    不知这样的成绩?在过两天的殿试之上,还会不会像影视梦华当中一样被点成探花。

    是的!

    市场科举盛事进行到这里并不算结束。

    会试中榜之人,如今只是从贡生变成了贡士,且不能称为进士。

    这上榜的七百余人当中。

    还需要经过春闱的最后一场考试,那就是由当今官家仁宗皇帝,亲自在崇政殿主持的殿试。

    殿试上,由仁宗亲自主题,内容大多为诗赋、策论。

    这些经过会试选拔出来的贡生。

    进行作答,然后由皇帝协同大臣亲自批改。

    录取者分级同样为一甲三名,称“进士及第”。

    即状元、榜眼、探花。

    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当然,殿试其实就是走个行事罢了,只要不是表现太差,都不会被辍落。

    殿试。

    其实就是走个形式。

    除了是选拔官员的考试,也是皇帝展示其文化素养和政治权威的场合。

    同时,也是皇帝笼络士子、展示皇恩的手段,通过赐予进士官职,增强了士子对皇朝的忠诚。

    不然,何来天子门生一说?

    三日后。

    殿试正式开始。

    得到礼部通知的孙志高,早早就除出了门,同盛长柏一起前往皇宫。

    黎明时分就在保和殿外面等着了。

    “长柏,见过大姐夫!”

    虽然,孙志高早就说过,让盛长柏不必如此称呼自己。

    两人以兄弟相称就是。

    可盛长柏每次答应的痛快,可见了面后却还是要给自己行礼。

    这让孙志高属实无奈。

    “不知,谁会被官家钦点为状元啊?”

    “这人数不对啊?”

    孙志高目光扫了扫。

    却是发现,并非所有的贡生,都来参加了殿试。

    理当是只有前三甲的人,才有参加殿试的资格。

    “这个……”

    “据家父所说,乃是因为官家开恩,今年春闱上榜者皆不辍落。”

    “所以就取了前三甲的贡生,来参加殿试。”

    相较于孙志高。

    家中有人在朝为官的盛长柏,知道的消息却要更多一些。

    “难怪。”

    孙志高点了点头。

    貌似,北宋时期,有一位名叫张元的人,在殿试落榜后加入了西夏为官。

    不得不说,这叫张元的是个人物,很有才华。

    在他,参加殿试被辍落后,心怀不满,对宋朝产生了看法。

    认为自己有才华却不被重视,于是决定投奔其他国家寻找机会。

    同朋友一起来到西夏,通过畅谈国事的方式吸引了党项人的注意。

    在前往西夏之前更是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和西夏国主李元昊相似的名字。

    最终,张元成为了西夏的国相,并带着兵马发动了对宋朝的战争,还在好水川之战等战役中让宋军损失惨重。

    为此,仁宗因张元事件特意废除了进士制度的末位淘汰制。

    凡是进入殿试的一律授进士,甚至创设同进士出身,以避免失意文人叛国的情况发生。

    殿试。

    虽然不像春闱那般让人紧张,可因为是仁宗亲自主持的缘故,可却多出了许多的礼节。

    考试之前,一通拜东拜西。

    对于这种繁琐的礼仪,对于孙志高来说,自然是不太感冒。

    只觉得无语。

    可对于其他的贡士来说,却诚惶诚恐,很是激动。

    就连一旁的盛长柏眼神当中都带着一丝淡淡的狂热。

    最终……

    众位贡生按照顺序落座,开始考试。

    当先一排,三张桌子,留给的是会试头甲三人。

    往后就是十张桌子一排。

    在这富丽堂皇的大殿当中,倒是并不显得拥挤。

    殿试开始。

    只考策论。

    乃是仁宗亲自出题,然后由内侍大监宣旨。

    罗里吧嗦一大堆,大抵就是说,仁宗知道天下民间疾苦,却忧愁如何治理。

    然后,希望在场贡士,做一首民监赋出来,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艹!

    又是命题作文,还是赋文。

    孙志高脸色有些黑,不过,经过上次的刑罚忠厚之至论。

    孙志高心中也是积累了些信心。

    不就是作赋吗?

    写就是了。

    若要以“民监赋”为题创作一篇赋。

    《民监赋》

    那就要,先写序言。

    孙志高经过思考过后,直接开始动笔。

    序曰:

    古之王者,以民为天,民之视听,实乃君之镜鉴。

    今我朝圣明,垂拱而治,然则民之疾苦,犹须察之以情,听之以耳。

    故作此赋,名曰“民监”。

    写完序言。

    那就必然是经典的开篇明志。

    遂,孙志高接着动笔往下写出开篇。

    乾坤既育,万物萌生,民为邦本,国之大经。

    王者之治,首在安民,民之向背,国之兴衰。

    吾观今之世,圣明在上,然则民情之微,犹须细察。

    明志完毕,自然就是要感慨民生疾苦,艰难。

    不然……

    岂不是有违宗旨?

    嗟乎!

    民之生也,何其艰难!耕耘劳作,以养天年。

    然则赋税繁重,徭役不息,致使百姓疲于奔命,苦不堪言。又逢天灾人祸,饥寒交迫,流离失所,哀鸿遍野。此情此景,岂不令人痛心疾首!

    然后……

    再大胆一点,建议皇帝该如何做是。

    还是搁在别的朝代,教皇帝做事,那必然不行。

    可在宋朝,教皇帝做事,那是一个臣子有能力的表现。

    王者之治,在于视听。

    夫视听者,乃君之耳目也。君若明察秋毫,则民情可得而知矣。

    然则今之视听,或有蒙蔽。奸臣当道,蒙蔽圣听,豪强横行,欺压百姓。致使民情不得上达,冤屈无处申诉。此皆君之视听不明之所致也。

    夫民者,乃君之镜鉴也。民之视听,实乃君之耳目。

    君若视民如子,则民必视君如父。君若听民之言,则民必献其策。

    故曰:以民为镜,可以明得失;以民为鉴,可以知兴替。

    今我朝圣明在上,愿广开言路,察民情之微,听民声之怨。则我朝必将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矣。

    当然了,作为一个聪明人,也不能只教皇帝做事,该有的马屁也不能少。

    嗟乎!民之艰难,谁人知之?君之视听,谁人察之?

    愿我朝圣明在上,以民为镜,以民为鉴。则天下可定,百姓可安。

    吾辈虽微末之才,亦愿献言献策,以尽绵薄之力。

    愿我朝千秋万代,永享太平!

    至此,艺术不艺术的不知道,反正孙志高的民监赋是做完了。

    不知是原身的功劳,还是前世的功劳,文章说不上写的有多好。

    但是,这写的那叫一个快啊!喜欢宋综:从秀才宰执天下,指鹿为马请大家收藏: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