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百书楼]
https://www.baishu6.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这群牛里有十几头母牛已经怀孕了,估计到春天的时候就能产下小牛犊子,这对部落来说无论如何也是个好消息。
部落里的驴子,用在运输、耕地、拉磨等上面,400多头顶得上很多族人的工作量,现在部落里已经习惯了这些牲口的帮助,要是没有这些驴子,还真不知道这些工作怎么做。
牛,让张洪更为看重,而在秋天得到的牛经过一段时间的驯养后,体现出来的价值比驴子还要高:犁地、拉东西比驴子更有力气、耐力要更高、更容易被驯化,另外就是牛肉吃起来也好吃。
因为张洪对这些能够干活的牲口十分重视,现在部落里基本上吃不到驴肉和牛肉,正好这次捡了一个大便宜,张洪也不是不近人情的族长,而且死掉的野牛也不少,不吃掉难道留着看吗?
除了干农活,张洪还想喝牛奶。
在历史上,世界上的奶牛大多起源于欧洲和非洲的原牛,简单来说,奶牛实际上是由黄牛改造而来的。而熊部落抓捕到的这些黄牛,从理论上来说,有可能驯化成奶牛。
即便是没有后世奶牛一天产奶30公斤的恐怖产量,现在一头奶牛产奶11.5公斤那也是可以接受的,话说回来,总比没有好吧。
当这个想法告知熊巫后,熊巫很是怪异地盯着张洪,看的张洪心里发毛,巫忍不住说了一句,“部落里的食物都满足不了你的口味了么。”
张洪差点被气的暴走,跟巫解释了许久之后,才让巫明白,原来牛奶、羊奶和母乳一样,都能够增加部落里族人们的营养。
一说到增加营养,熊巫就忘记了张洪的“变态”想法,部落里有几只处于哺乳期的羊和小牛,巫仗着跟这些动物熟悉,在一队猎手的保护下,拿着木桶去挤牛奶。
张洪的说法看来没错,巫看着桶中渐渐被装满的牛奶,看着小牛委屈地站在一旁,连忙停下挤奶,提着桶来到厨房。
这一桶奶大概有5斤左右,是连续挤了6头母牛才得到的,这些牛奶还需要进行处理一番,最简单的就是进行加热,按照后世巴氏消毒法,将牛奶加热到60多度,保持30分钟,就能消灭牛奶中大部分的细菌。
而族人对这些牛奶很是好奇,嘴馋的熊二先用木碗舀了一勺,喝完之后咂咂嘴,表示跟人奶相比,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张洪赶紧劝住了众人想尝试的念头,开玩笑,这样喝牛奶,不怕拉脱水啊。
很快,熊二就直奔厕所而去,在原始社区,无论是哪里的人,都有共同的特点:乳糖不耐受,换句话说,就是喝牛奶、羊奶这种就会呕吐、拉肚子。
即便是在后世的华夏,也至少有四分之一的人口乳糖不耐受,就是对牛奶过敏,所以熊二化身“喷射战士”,张洪一点也不觉得意外。
不过乳糖不耐受倒不是什么很严重的问题,吐完腹中的牛奶,萎靡的熊二便不再呕吐,对于不明的物品,也不敢再乱吃了。
这种挤出来的奶,可以用来发酵做酸奶,也可以用来制作奶酪,但产量太低,按照现在的重量来看,一天也就不到1斤半的奶酪。
不过奶酪倒是好东西,储存的时间也够长,热量也很高,而且有浓烈的奶味,深受部落孩子和大人的喜爱。
围墙外狼群和牛群的那场大战,收获了不少死牛,让族中吃牛肉吃的很过瘾,也让张洪有了些其他的想法。
很多族中的“少壮派”都曾跟张洪建议,冬天的时候可以出去狩猎,这时候发现猎物会更容易,捕捉起来也更方便;而其他老成的族人则认为,冬天出去最大的危险是低温,其次是迷路,一不小心就会让族人陷入可怕的境地。
张洪这些天也在思考着族人的提议,双方都有道理,按照熊巫他们所说,部落里已经有这么多猎物了,食物充足,没有什么野兽威胁,这个时候更应该让族人多生产一些产品,用来开春的时候,向各个部落出售或者交换人口;
熊奇、羽落等人,则认为部落的猎手们打猎是一把好手,用来干活实在发挥不了长处,到野外去,搞不好能够抓到更多的猎物回来,尤其是驴子和野牛,在冬天尤其好抓。
在天寒地冻的时候,这些牲口会躲在避风的地方,比如山谷谷中或者崖壁下,可以刨开积雪,吃草地上的一些野草为食,或者躲到树林里,以啃食树皮为食。
而且这些牲口都是成群结队地出现,一般大型猛兽,都很少去正面袭击它们,最多就是抓个落单的。
张洪既然知道这些野牛是从北方过来的,那方向就很明确了,向西北方向进发,多抓一些大型的牲口回来。
如果没有收获,那也没有什么关系,就当是对族人冬季野外生存的历练了。
很多人觉得室外零下几十度,怎么能保证在野外生存,但张洪知道,只要做好保暖和食物的供应,短时间还是能够在野外进行生存的,只要不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的空气中就行。
而且张洪也不至于拿自己和族人的生命开玩笑,这个冬天,最多就往西北方向走上一百来里的路,去碰碰运气。
如果沿途再在各个部落进行补充和修整,那安全问题也能减少不少潜在的危险。
在冬季户外活动,最重要的就是保持温度。
部落里现在有很多皮衣皮裤可以用来保暖,托前段时间跟各个部落贸易的福,部落里面,各种兽皮的保有量很高,而且经过鞣制工序的不断改进,处理过的兽皮,很是柔软。
部落里很多妇人都学会如何去缝制一件合适的兽皮大衣,基本上以羊皮和鹿皮为主,这些皮子上面的毛,都会被去掉,然后根据族人体型的大小,进行裁剪和缝制。
有些兽皮上面需要保留一些毛发,用来缝在内衬或者脖领上,这些有毛发的衣服,保暖效果更好。
但最受部落欢迎的,还是用那些禽类的绒毛做成的衣服,其中保暖效果最好的,还是大雁绒。
跟后世羽绒服差不多一个制作方法,先是用两层麻布裁剪出衣服的样式,然后每隔一小段距离,就填充上绒毛,再缝好,然后再次填充。
这样的做法,可以让绒毛尽可能地分散在衣服的每一处,而不是集中到一起。
绒毛或者碎羽毛有很强的保暖效果,可是产量实在是太低了。
一只大雁,身上能用做羽绒服的毛发,只有绒子和毛片,而且最多也只有半斤不到的量。上次在野地里抓大雁的时候,死掉的大雁有120多只,最终也只收集到不到50斤的绒毛。而一套能够让族人在冰天雪地里行动的羽绒服,就至少要花掉一斤半的绒毛。
整个部落只有20套羽绒服,张洪也不会让族人们宰杀活着的大雁,好在冬季要外出的话,最多也就20人。
部落的族人,很多人身上还穿着用麻布做成的内衣,这个内衣不是后世那种意义上的内衣,而是贴身的衣物。
一般在房间里或者室外短暂活动所穿的衣服,都是由一套内衣、一套麻布衣裤、一套皮衣外加羽绒服或者兽皮大衣组成的,虽然显得很臃肿笨拙,但保暖效果很好。
裸露在体外的皮肤,如双手、头部,也有专门的帽子和手套进行防护。
帽子是用一些鹿皮为主要材料做成的,里面是一层厚实的麻布,用来吸汗,外面还缝上一些羊毛,既轻便又防寒。帽子两耳处还垂下一块,连接着绳子,可以在下巴处打结,紧紧地包围着耳朵。
手套从最简单的两块布缝制,现在改进成了分成大拇指和其余四指的样式,可以进行简单的抓握动作,这样在打猎的时候,就不用脱下手套,防止手部冻伤了。
脸部也是需要重点保护的,张洪让人用两层麻布做成的面罩,可以用扣子扣到帽子上,眼睛部位留了空,不影响视野。
而靴子,则更是重要,原本部落是用一些杂草和木板代替的,现在也转变为厚厚的牛皮鞋底和温暖的兔皮内衬,靴子直接到小腿弯处。
除了保暖的个人装备,张洪还设计制作了用于野外扎营的东西。
首先就是帐篷,在原来帐篷的基础上,不仅增大了面积,还用竹子、木棍等做成了规格统一的框架,单个帐篷的面积更大、高度更高,扎营的时候,在帐篷外面还有一些预埋的绳索,拉紧之后,用地钉钉在地上,就能防止大风将帐篷刮倒。
这样的帐篷更加坚固,而里面,能够容纳10人挤一挤睡下,在帐篷中间,还能设置一个便携式的小煤炉。
得益于熊山这些铁匠的不断打铁,部落里铁器的占有率越来越高了,除了各种武器和工具,一些生活用品也开始用铁进行设计制作了。
这种小煤炉,跟部落里常用的水桶差不多大,桶壁很厚,用来燃烧的中间部分其实很小,大概只有10厘米的直径,而且分为上下两层,上层用来添加燃料燃烧,下层则用铁做的栅栏挡住上层炭火,并有一个活动式的通风口进行通风。
煤炉的燃料用的就是经过炼焦之后的煤块,如果没有煤块,用木炭也是可以的。
为了防止煤炭在帐篷里不充分燃烧导致煤气中毒,这个炉子还用两根打通的竹节作为管道,将燃烧的烟气给排到帐篷外面。即便如此,煤气中毒也不能完全避免,这就需要在帐篷侧面,还要再开上几个小窗,用薄一点、网眼稀疏一点的麻布给封一下,虽然会让寒风灌进来,但至少安全性大大提升了。
户外冰天雪地,全部都是白茫茫的一片,积雪大概都有个齐膝深,甚至有比人还厚的积雪,要在这种雪地里行走,不论人或者牲口,都很难移动。
去年设计出来的爬犁,就是为了应对这种冬季出行的情况。
原本去年的爬犁,用处并不是太大,一个是笨重,一个就是结构简单。
而今年新设计制作出来的,要更轻便,用了更多铁在上面,反而负重能力更高,也更结实了。
与后世爬犁底部只有两根并不算粗的支撑不同,熊部落的爬犁底部与雪地接触的,是两片宽宽的木板,一端用火烤了之后向上弯曲,在与地面接触的地方,还用铜板给钉在了木板上,在没有压实的雪地上行走也很顺畅,要是压实的雪地,那走起来更加迅速。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