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百书楼 > 我大哥是太子,你敢惹我? > 第422章 朝会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百书楼] https://www.baishu6.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户部郎中王铭也不甘示弱,紧接着上前一步,言辞激昂:

    “张大人这等功绩,堪比古之贤相!

    想那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靠的便是卓越的理财之能,而张大人此次之举,与管仲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他为朝廷充盈国库,让我朝有更多的财力投入到民生、军备之中,此等功劳,当永载史册!”

    王铭说得慷慨激昂,唾沫横飞,仿佛在讲述一段惊天动地的传奇故事。

    他们琅琊王家,这次也拿到了一个铁矿,肯定不吝啬夸奖。

    长安六个铁矿,三个易主,另外三个都是原本的家族拿着。

    对于他们而言,这就是相当于加钱,他们才不会站出来夸张路,恨不得打死张路。

    而三个易主中,除了卢家和王家,就是李恪大王了。

    李恪大王这会儿,还在抱着枕头,一边流着哈喇子,一边做梦呢。

    他才不会摸黑爬起来上朝会,牛马这会儿都还在窝棚里睡觉呢,何况九岁的李恪大王。

    李世民等众人说完,并没有马上开口,他想看看太原王家有没有出来反对的。

    好在太原王家人没站出来反对,或者说阴阳怪气的话。

    李世民端坐在高台之上,神色威严,目光缓缓扫过殿下的群臣,朗声道:

    “众爱卿,朕今日有一事要宣布。

    如今突厥屡屡侵扰我大唐边境,百姓深受其苦,朕决定着手筹备对突厥用兵做准备,以保我大唐疆土安宁,百姓安居乐业!”

    此言一出,朝堂瞬间炸开了锅。武将们大多摩拳擦掌,兴奋不已。

    灵州道行军总管,李靖上前一步,双手抱拳,声音洪亮:

    “陛下圣明!

    突厥狼子野心,早就该给他们点颜色瞧瞧。

    臣愿领军出征,定当冲锋在前,斩下突厥可汗的首级,为陛下分忧,为百姓除害!”

    李靖的眼中闪烁着坚毅的光芒,浑身散发着一股舍我其谁的霸气。

    然而,也有一些文臣面露担忧之色。

    御史大夫温彦博皱着眉头,拱手说道:

    “陛下,对突厥用兵乃大事,虽我大唐兵强马壮,但战争耗费巨大,且胜负难料。

    还望陛下三思而后行,以免劳民伤财,影响我大唐的根基。”

    温彦博的话语中充满了忧虑,他深知战争一旦爆发,将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然而,一名武官站出来嘲讽温彦博:

    “温大夫,你莫非是因为被突厥俘虏过,所以就怕了突厥吧?”

    “怎么可能?我乃是中正之言,我何尝不想报仇,但战端一开,必将生灵涂炭。

    如今大唐才恢复些许元气,不适合此时对突厥用兵。”

    李靖是坚定的主战派,当然站出来反驳温彦博:

    “此时突厥内部正内斗不断,此时不适合,那何时才适合?”

    温彦博听到李靖的反驳,微微一怔,旋即镇定下来,神色诚恳地说道:

    “李将军所言,虽有道理,但突厥即便内斗,其兵力依然不容小觑。

    况且,我大唐国内刚刚经历了诸多变革,民生尚未完全恢复。此时贸然兴兵,若战事陷入僵局,国内百姓恐将不堪重负。”

    温彦博的声音沉稳而有力,每一个字都透着对国家和百姓的深切忧虑。

    这真是为民说话的良臣,首先考虑的不是朝廷,而是首先想到百姓会受到影响。

    柴绍站出来反驳温彦博:

    “温大人,大唐可以不打他们,但不代表了突厥不打大唐。

    如今突厥只是内部乱,这才没对我大唐动兵。

    如果大唐不趁着他们虚弱出兵,那等他们恢复过来,岂不是更难对付?”

    这时,一直沉默的门下省谏议大夫,王?站了出来,他神色温和,语气平和却又不失坚定:

    “陛下,臣以为温大夫和李将军所言皆有道理。

    战争非儿戏,既要考虑到军事上的时机,也要顾及国内的民生状况。

    依臣之见,不妨先加强边境防御,派遣精锐部队震慑突厥,同时在国内继续休养生息,积蓄力量。

    待时机更加成熟,再一举出兵,方能稳操胜券。”

    程咬金站出来,也提出自己的意见:

    “俺老程听说,大唐和突厥的边境经常发生摩擦,不如先派出小股精锐部队,一点点的消灭,怎么样?”

    李世民都逗笑了,笑着说程咬金:

    “知节,突厥几十万大军,你这样一点点的消灭,得消灭到什么时候去?”

    程咬金呵呵的笑,不好意思的说:

    “俺老程这不也是提出个建议嘛。”

    就在众人你一言我一语时,尚书右仆射杜如晦向前迈了一步,神色凝重,目光扫视着朝堂众人,缓缓开口:

    “陛下,诸位同僚。

    我认为此次对突厥用兵,情报收集至关重要。

    我们虽知突厥内部有纷争,但对其具体兵力部署、将领情况以及战略意图,仍需深入了解。

    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在战场上占据主动。

    臣建议即刻派遣密探潜入突厥,收集情报,为后续作战计划提供有力支撑。”

    杜如晦条理清晰的分析,引得不少大臣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此时,户部尚书唐俭站出来,忧心忡忡地说道:

    “杜仆射所言极是。然而,筹备战争所需的大量物资和资金,对国库而言也是巨大的压力。

    虽说张大人此次充盈了国库,但长久的战争消耗,恐怕还是难以支撑。

    臣建议在国内推行一些鼓励商业发展的政策,增加税收,同时合理调配资源,确保战争期间的物资供应。”

    李世民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赞赏:

    “唐爱卿所言,切中要害。

    战争不仅是兵力的较量,更是国力的比拼。”

    张路一听,这不是又是说自己了吗?赶紧站出来表忠心:

    “臣定当竭尽全力,为大唐鞠躬尽瘁,肝脑涂地。”

    这时候,太子李承乾站出来说:

    “大家说的都很好,我就是有一个问题想问问大家。”

    李世民很想听听,好大儿想说什么:

    “高明,你说说什么问题?”

    “自隋炀帝登基后,又是修大运河,又是三征高丽,接着隋末大起义,直到父皇平定最后一个梁师都。

    我想问问大家,大唐有那么多空闲的壮劳力参军入伍吗?”

    隋炀帝在位时期,短短十几年时间,嚯嚯没了一代人,到大唐整整少了一千多万人,那不是开玩笑的。喜欢我大哥是太子,你敢惹我?请大家收藏: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