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百书楼 > 我大哥是太子,你敢惹我? > 第259章 蜀王大兴土木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百书楼] https://www.baishu6.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李世民这两天,真可谓是好事一件接着一件。

    先是军队大胜归来,再是又得一子,让李世民觉得那些以往繁杂的奏书都好看不少。

    而之前的政令也在这段时间见了成效,房玄龄也裁减了四千人,就差一千人就能完成李世民交代的裁减一半的计划。

    高兴喜悦只是人生中的少部分,大部分时间都是麻烦和烦恼陪伴。

    李世民在得知了观音婢母子平安后,高高兴兴的回到显德殿处理堆积一上午的奏书。

    然后,当李世民回到显德殿,王德就提醒李世民。

    刚刚有人送来了弹劾奏书。

    李世民打开一看,刚刚还舒展的眉毛就又皱到一起去了。

    京兆少尹张文忠,弹劾蜀王徇私枉法。

    在官场,参和弹劾是有区别的。

    参,多是御史这么用,属于检举揭发。

    御史有风闻奏事之权,只要听到点风言风语,就能参某个官员,让他主动说明事实。

    属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弹劾,就是已经发生了犯罪事实,并且没有被处罚。

    一但被弹劾成功,就会导致因为这个人,而使得一大堆的人倒霉,一系列的执法官员以及相关人员,要么罢官,要么流放。

    属于,一查到底,绝不姑息。

    所以说,弹劾的奏书是直接递交到李世民手里,不给任何人看。

    而张文忠这奏书就厉害了,矛头直指李恪。

    李世民不是李渊那种,听风就是雨的皇帝,人家说什么就信什么。

    相反,李世民很了解逆子李恪。

    属于犯错不断,犯法不敢的人。

    李世民还在脑子里过了一遍,想想是不是李恪哪里得罪了张文忠。

    逆子李恪,总是爱到处得罪人,这都是李世民每次看到,关于李恪的奏书的第一反应。

    但李世民早脑子里过了一遍,别说李恪得罪张文忠了。

    可以说李恪对张文忠还算客气的,那次张文忠和李恪有摩擦,李恪都没报复回去。

    李世民再接着看张文忠的下半部分奏书。

    上面言简意赅的说明,蜀王违反朝廷法度,私自买卖朝廷官田,强买强卖百姓房屋,恐吓执法官吏。

    那一条都属于直插李世民肺管,放以前,李世民肯定先把逆子叫来打一顿。

    但上次误会李恪后,李世民这次也长记性了,先让人去调查一番。

    安排完人去办这件事,李世民又拿起第二份奏书。

    是御史台中丞魏征的奏书,魏征提议,重新核查关中地区的田亩。

    这里面就有又涉及到了曾经的一份破事,还是李渊对李世民加重猜忌的一件破事。

    曾经李世民带兵攻打洛阳的王世充,王世充打不过就躲在城里不出来,并且派人去向窦建德求救。

    李世民在虎牢关打破窦建德,把窦建德绑到了洛阳门下,最终王世充身穿白衣,开门投降。

    当时李渊在李世民出发前,就让李世民进入洛阳之后,把放在那里关于户部田亩的账本带来。

    之所以朝廷中央在长安,户部账目却在洛阳。

    是因为隋炀帝时期,官员太多了,长安养不起这么多官员。

    哪怕是李世民现在都快养不起这么多了,何况隋炀帝在位的最后几年。

    就有人出主意,把一部分不重要的官员搬迁到洛阳去,在长安留下重要的官员就好了。

    比如管账目的,管仓库的等等,而且到了洛阳,也能更好的管理中原地区,道路也比较方便。

    就因为这,导致李渊打进长安后,发现这里只有那些大官,没有实际干活的官吏。

    李渊想给功臣封赏土地,也找不到地方封赏。

    李渊根本不知道什么地方是百姓的,什么地方是隋朝官方的。

    所以李渊要求李世民,进洛阳第一件事就是去找到那些田亩账目。

    但李世民进了洛阳才知道,这洛阳这地方在王世充之前就被起义军洗劫过。

    那些账本早就被人烧掉了,李世民只好如实上报。

    但李渊嘴上没说什么,心里不信。

    觉得是李世民故意烧掉或者藏起来不给,就为了报之前李渊对李世民的冷落和排挤。

    李渊借着这事,把杜如晦的父亲给提拔做了当时的京兆少尹,让他负责长安附近的田亩测量。

    当时的杜家是长安土生土长的大族,李渊想着拉拢一下。

    结果房玄龄向李世民推荐了杜如晦,这又把李渊气到了,觉得李世民就是故意阻碍自己。

    又把杜如晦的父亲撤掉了,换成了别的长安本地大族,元家。

    而今天魏征提出这个意见,就是觉得,既然长安一半官员都是尸位素餐,啥事不干。

    那他们曾经做的事情肯定也是敷衍了事,不如重新核查一下。

    李世民又留在了一边,他要和心腹们商量一下。

    我是分割线

    李恪要大兴土木的消息,早就被有心之人注意。

    所以今天的蜀王府又来一堆人,他们都是建材的掌柜。

    李恪花了大价钱,买下长安城外一家农户的官田和房屋,除去一千贯买房屋,又花了一百贯买官田。

    原本,按照民间的定价,长安附近的地最多几十文一亩。

    但李世民为了遏制土地买卖,规定一亩地必须一百文一亩地。

    看起来很少,但这是李世民和心腹智囊商量出来的结果。

    李世民不是没想过定个一贯钱一亩地。

    但房玄龄反对,因为这样会导致百姓为了钱,纷纷把自己手里的地卖出去。

    毕竟种地的百姓一年还赚不到三贯钱,一亩地一贯,难保农户不会为了钱铤而走险。

    到时候全国都在卖,朝廷再想管,那就又得罪了农户。

    整整一千亩的土地,按照李恪的规划,全部拿来建厂房,哪怕用不完也留着建别的。

    只因为这地方距离长安近,又离水源近。

    在建材的掌柜看来,这么大一片地方都拿来建房子,都以为是蜀王拿来建自己的王府。

    毕竟长安贵族圈子都知道,蜀王现在的王府是随便找的,不是像以前的那些亲王,单独为他们建起来的。

    蜀王的王府也是有名的小,而蜀王最近半年赚那么多钱,肯定得为自己花钱才是。喜欢我大哥是太子,你敢惹我?请大家收藏: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