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百书楼 > 小桔子成长记 > 读书是普通人最快且最后的路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百书楼] https://www.baishu6.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古人谈读书》一

    在古老的《论语》中,蕴含着许多关于读书求知的智慧箴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告诉我们要保持谦逊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于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应当坦然承认;而对于不知道的部分,也要勇敢地面对并虚心求教,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的明智。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则强调了勤奋学习以及向他人请教时不应感到羞耻。那些聪明且好学之人,总是能够积极主动地追求知识,无论对方身份地位如何,只要能从其身上学到东西,都会毫不犹豫地去请教。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说的是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不断地学习从不满足,并且耐心教导他人从不厌倦。这种对知识的积累、对学习的热爱以及乐于分享的精神,无疑是成为一个博学之士的重要品质。

    孔子曾言:“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表明自己并非天生就知晓一切,而是因为喜好古代文化,并通过敏捷努力地探索来获取知识。即使是圣人如孔子,也是靠着后天的不懈努力才有如此成就,何况我们普通人呢?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形象地描述出学习就如同追赶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又担心会有所丢失。它提醒我们要有紧迫感,抓住每一个学习的机会,不断进取以免被时代淘汰。

    还有一句“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意思是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地思考,但没有收获,还不如去学习。这让我们明白单纯的思考固然重要,但如果缺乏实际的学习行动作为支撑,那么再多的思考也可能只是空想而已。

    这些来自《论语》中的话语,犹如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古人读书求学之路,也为后世的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与借鉴。

    《古人谈读书》二

    宋代大儒朱熹也曾对读书方法发表过独到见解。他认为读书有三到,分别是心到、眼到、口到。

    若心思不在书本之上,那么眼睛自然不会看得仔细认真。当心眼无法专注于一处时,即便口中大声朗读,也决然不可能牢记书中内容,就算勉强记住了,也难以长久维持记忆。所以在这三到之中,心到乃是最为关键紧要的。一旦内心专注投入到阅读当中,那么眼睛和嘴巴又怎会跟不上节奏呢?

    朱熹所言的“三到”读书法简洁明了却又切中要害。心到意味着全神贯注、用心领悟;眼到要求我们仔细观察文字、捕捉细节;口到则有助于增强记忆、加深理解。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将这三个方面都落实到位,才能真正提高读书的效率与质量,从而汲取更多的知识养分。

    3.

    古人谈读书

    清·曾国藩

    读书之要,在于立志、识广、有恒。有志者,必不甘居人下,如苍鹰搏击长空;有识者,深知学问如浩渺海洋,永无止境,岂敢以一得而自满,如河伯之观海,井蛙之窥天,皆乃无识之徒;有恒者,必能成就非凡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立。

    4.

    劝学(节选)

    荀子

    君子有言:学无止境。

    青,源于蓝,却胜于蓝;冰,由水凝,却寒于水。木直若绳,经火烤而成轮,其形曲如规。虽经暴晒,不再挺直,乃火烤之故也。故木受绳则直,金经磨砺则利,君子博学且每日三省自身,则智慧明达而行为无过矣。

    吾曾终日苦思,不若须臾所学;吾曾踮脚远望,不若登高所见。登高而招手,臂未加长,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喊,声未加疾,而闻者彰。借助车马者,非脚力出众,却能行千里;借助舟船者,非善于游泳,却能渡江河。君子生来并无特异,善于借助外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虽不能达十步之遥;驽马虽行缓慢,然持之以恒,终能致千里之遥。锲而舍之,朽木亦不可折;锲而不舍,金石亦可雕琢。蚯蚓无锋利之爪牙,无强健之筋骨,却能上食尘土,下饮黄泉,皆因用心专一。蟹虽有六足二螯,然非蛇鳝之穴无可容身,盖因其用心浮躁也。。

    5.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6.

    师旷论学

    汉·刘向

    晋平公如一位迟暮的老者,向师旷发问:“吾年已至古稀,欲学,恐已太迟矣。”

    师旷宛如一位智慧的明灯,回应道:“君何不点亮烛火呢?”

    平公面露愠色,诘问道:“岂有人臣竟敢戏弄其君乎?”

    师旷赶忙解释:“臣岂敢戏弄君上!臣闻之,少而好学,恰似初升之旭日,光芒万丈;壮而好学,犹如中天之日,熠熠生辉;老而好学,仿若炳烛之光,虽微却明。炳烛之明,岂不比摸黑前行要强得多?”

    平公闻之,心悦诚服,赞叹道:“善哉!”

    7.

    囊萤夜读

    晋书·车胤传

    胤勤奋好学,不知疲倦,博学多才,通达事理。他家境贫寒,常常难以获得灯油。然而,夏日的夜晚,他却用白色的绢布做成口袋,捉数十只萤火虫盛入其中,借其微弱之光来照亮书本,夜以继日地读书。

    8.

    王冕夜读

    明·宋濂

    王冕,字元章,诸暨人士也。年方七八,其父令其于陇上放牛,然其心向学,常潜入学舍,侧耳聆听诸生诵读诗书,闻罢,则默默铭记于心。日暮归家,竟忘牛之所在。或有人牵牛来,嗔怪其牛践踏田地,其父怒而笞之。未几,王冕复旧态。其母曰:“儿如此痴迷,何不任其所为?”冕遂离,依傍僧寺而居。夜阑人静,他悄然潜出,端坐于佛像膝上,手持书卷,借长明灯之光,朗朗之声,彻夜不绝。佛像皆为泥土所塑,面目狰狞,令人悚然,然王冕此小儿,却镇定自若,视若无睹。安阳韩性闻之,大为惊诧,收其为弟子,自此学业日进,终成博学之士。

    韩性卒后,其门人侍奉王冕,犹如侍奉韩性。时王冕之父已逝,他遂迎母入越城奉养。久之,其母思乡情切,欲归故里,王冕乃购白牛驾车,亲披古旧之冠服,尾随车后。乡里小儿见之,争相拦路嘲笑,王冕亦报之以微笑。

    9.

    《黄生借书说》之华丽蜕变

    清·袁枚

    黄生允修,犹如那嗜书如命的书虫,对书籍充满了无尽的渴望,欲借书以饱读之。随园主人宛如那慷慨的藏书大家,欣然取出其所藏之书,如捧家珍般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汝岂不闻那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宛如那皇宫中的稀世珍宝,乃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几稀?汗牛充栋,恰似那富贵人家的金山银山,然富贵人读书者寥寥。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更是如那过眼云烟,不足为道矣。非独书为然,天下万物皆然。非己之物而强借之,必如那热锅上的蚂蚁,忧人逼取,而惴惴焉摩挲玩赏,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已为吾所有,必如那稀世珍宝,高悬之,深藏之,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时,对书之热爱,犹如那燃烧的火焰,熊熊不息。然家贫如洗,难致好书。有张氏者,其藏书之丰,令人咋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如那久旱之苗,渴望甘霖。故有所览辄省记,犹如那饥饿之人,对食物的记忆刻骨铭心。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灰丝时蒙卷轴,宛如那被岁月尘封的宝藏。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之贫,恰似予之往昔,其借书之渴望,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那云泥之别。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犹如那离弦之箭,一往无前。

    为一说,使与书俱。

    10.

    《为学示子侄》

    清·彭端淑

    天下之事,难易之分,岂在其本身?为之,则难者亦如易者;不为,则易者亦如难者。人之为学,难易之别,亦在于此乎?学之,则难者亦如易者;不学,则易者亦如难者。

    吾之天资,昏聩不及人也;吾之材质,平庸不及人也。然旦夕而学之,锲而不舍,久而不怠,终至有成,而亦不觉其昏庸也。吾之天资,聪慧过人也;吾之材质,机敏过人也。然若弃之不用,其与昏聩平庸者何异也?圣人之道,终由愚鲁之人传承。然则昏庸聪慧之差异,岂有定数哉?

    蜀地之边远,有二僧焉: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往南海,如何?”富者曰:“子凭何前往?”曰:“吾有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购舟而下,犹未能也。子凭何前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归,以告富者,富者面露惭色。西蜀距南海,千里之遥也。富僧不能至而贫僧至焉。人之立志,岂不如蜀地之贫僧乎?

    故聪敏者,可倚仗而不可倚仗也,自恃其聪敏而不学,乃自败者也。昏庸者,可限制而不可限制也;不自限其昏庸而力学不倦,乃自力者也。

    11.送东阳马生序

    明

    ·

    宋濂

    我在年幼的时候就非常热爱学习。然而家境贫寒,没有办法得到书籍来阅读,于是常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下来,计算着日期按时归还。

    那时候天气极其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已经结成了坚硬的冰块,手指也冻得几乎无法弯曲伸展,但我依然不敢有丝毫懈怠。当抄写完之后,便立刻跑着把书送还给人家,从来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正因为如此,许多人都愿意将书借给我看,我也因此能够博览群书。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